【攝影雜感】創新與國際化

現在沒有人只是因為時間特別準,才去購買機械腕錶。

即使科技推陳出新,製作的技術也大幅的進步,
製作機械腕錶的老工匠,仍舊保持大部份的手工,
他們並非排斥新科技,
而且他們總思考著,以這項新科技來協助或取代原本的工法,
是否會使產品更好?
若答案是否定的,則捨棄不用。

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的芧遁與互相拉鋸,
如何保留傳統,但又能創新,
在各個領域都是個大難題,
在攝影裡也是。


而創新一詞又經常與國際化劃上等號,
但又因只為創新而創新,為國際化而國際化,
流於表面形式卻失去內涵,
導致近年來「文創」一詞已變成了負面意思的眨義詞。
如彰化費茲洛公園(肥豬肉公園)事件:
http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75/article/2705

如報導中題及的:
「明明有自己的好品牌,為何要抄襲別人,自甘淪為別人的仿冒品。
縣政府派出處長回應:改名是為了「與國際無縫接軌」;讓彰化走出去,世界走進來;讓全世界看見台灣、看見彰化……。
這是什麼樣的腦袋?什麼樣的思維?
取個洋名字就與國際接軌了嗎?那麼,彰化縣政府大樓乾脆取名為白宮或克里姆林宮大樓……。
有人譏諷說:什麼「接軌」?簡直是「見鬼」;讓全世界看見彰化什麼?看見彰化縣政府的笑話吧?
這是典型的「國際化迷思症候群」嚴重患者的妄想。」

我想最大問題在於「國際化迷思症候群」,
模仿=國際化=好。
不只是名字,更多的是產品及創作本身,
一昧的大量模仿國外,卻自以為是創新、國際化。

試想,在台北放上一座東京鐵塔或巴黎鐵塔,
台北就立即成為國際化的城市嗎?

我想,
創新的第一步,是先了解自己,
國際化的第一步,是先認識自己腳下所踩的土地。

介壽路改名後的凱達格蘭、以葛瑪蘭為命名的客運、
台南的新營、枊營、林鳯營、高雄的左營、
墾丁又為什麼名為墾丁?
所有關於台灣的一切,我們認識了多少?

在著手創作之前,深入的去了解相關的所有歷史脈絡,
與自己有關的、與腳下正踩著的這塊土地有關的…
以自己的觀點及方式的詮釋,
自然而然的就會有新的東西出現,
那即是創新了。

創新=認識自己=本土化=國際化。

—–
本文整理並延伸自2016.3/15微光聚會課堂內容 / 【攝影教學】婚禮紀錄,自我風格探索課程

.

發佈留言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