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攝影雜感》失焦,像是某種真實,被遮住後反而更靠近
快要消失的失焦
看見一位攝影師的貼文說:「今天拍了2000張照片,一張失焦都沒有!」
原本就知道現在新相機的對焦技術有了大幅提升,
但倒是沒想到,連「失焦的照片」都快從世界上消失了。
想起很多年前經常有人問:「你是怎麼決定什麼時候要失焦?什麼時候要清楚的啊?」
我滿頭霧水的回答:「我每一張都想拍清楚啊。」
會失焦,只是因為來不及對焦,
那個畫面如果等到對好焦,最好的時機就過了,
所以總是先拍了再說,
尤其早期以底片拍攝時,使用手動對焦鏡頭,更是如此了。
但這種意外,竟也成了別人眼中,屬於我的獨特風格。
情緒藏在模糊裡
想想,都沒有失焦,真的好嗎?
好像,少了幾分攝影原有的樂趣了?
也少了,距離或意外而得來的美感。
攝影不只是拍得好不好看,
也不只是單純紀錄而已,
更多的是,情緒、心境、思緒、想法…
若是所有的一切都清清楚楚,一目了然,
好像,反而失去了什麼。
有些模糊的、不完整的、抓不住的,
才正是人生裡最真實的片段。
我們以為那張最清晰的照片才值得被留下,
但回過頭來最動人的,
是那些沒來得及對焦的瞬間,
情緒藏在模糊裡,像是某種真實,被遮住後反而更靠近。
你呢?
什麼時候會選擇失焦?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