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肖像照】琦蓁 | 拍一張黑白肖像見證你的蛻變
以肖像照凝視自我
平時為她拍了很多照片,卻是第一次如此正式的拍攝。
在剛整理好的空白之間攝影棚,掛上找了好久的大幅手染背景布,架好了燈光;讓她站在微弱的昏黃光線下。
肖像照,是我多年前就一直想著手推出的攝影方案,卻遲遲等到了多年後的現在,終於開始了。
攝影,必須融入你的生活才有其價值。
肖像照是英奇全新推出的拍攝方案,有別於你曾看過的任何拍攝類型。
準備拍攝肖像照前,有些重要資訊你可能會想了解:
以下是幾篇相關文章,幫助你從開始到結束,全面了解肖像照的拍攝過程與意義。
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↓
總是想把自己喜歡的,也給予拍攝的人們,
寫真書便是其一。
數位當道的時代,對於多年前的事物更加懷念,尤其那紙本的溫度。
照片印製成了書本,拿在手上翻閱;和在手機、平板上觀看,是完全不同的感受。
肖像照是凝視自己、與自己的對話;如同照著鏡子一般,如實的看見自己。
她說:「你像是一面鏡子,透過你的鏡頭看見了自己,一個原本就知道,卻未曾清楚見過的自己。」
是啊…這即是肖像照最起初的目的;讓人們看見那熟悉,卻還未清楚看到的自己。
因為和平常的拍攝很不一樣,它不只是拍攝而已。
寫下拍攝會有大概過程,讓你能更加明瞭。
一年一次的音樂會,是我們的一期一會,看著孩子一年年的長大,好幾個孩子都已長成了小大人的樣子。
去年,是在疫情解封之後,但大家仍習慣戴著口罩;今天,脫下了口罩,終於看清了每一個人的模樣。
「攝影,必須融入你的生活才有其價值」,尤其家庭攝影更是如此,生活裡的微小事物,家人互動間的與手投足,都是美好的畫面,以及珍貴的回憶。
想推薦包括我之外,幾位分佈在台北、台中及高雄,我自己很欣賞的家庭攝影師;各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,但共同點是,自然而溫馨。
新店山上幽靜的老舊社區,下著毛毛細雨,更增添了幾分情懷。
因為即將搬遷,想在家中留下屬於自己及家人的記憶;兒時,母親在廚房煮飯,她在父親親手訂製的吧檯前寫功課;房間裡,同樣是父親施工的木牆,她最喜歡窩在這看漫畫;客廳牆上還留著兒時量身高的記號,她和孩子再量了一次身高…
昨天的海邊,風很大,拍攝過程一直被中斷,因為講話都聽不太到。
她說:「想拍張大頭照。」
我問:「什麼樣的大頭照?」
她接著說:「就是最後的那張照片,生病後總會想很多,我連遺書都寫好了…」
她的第一封來信,簡短的幾行文字,卻清晰交待了她的17-30歲;四處搬遷,也隨遇而安,生命就像是個偌大的旅程。
與我有幾分相似,經常,人們問道:「你是哪裡人?老家在哪呢?」
總是遲疑了半天,回答不出來。
一直記得她所形容的:「他像是杯溫開水,溫溫的,永遠給予我最穩定的支持。」
溫開水,我很喜歡這樣的形容,他們的婚禮亦是如此,緩緩、慢慢…像一杯順口的溫開水。
香色,隱身在巷弄裡的老舊屋舍,卻有著獨自的寧靜;不太喧囂的派對,婚禮,默默開始了。
從懷孕、孩子滿月的剃頭禮,再到今天一歲的抓周、周歲宴;和他們一家人,已成了再熟悉不過的朋友,他們家專屬的攝影師。
家族裡,孩子的來到,總是讓所有人最開心的事了。
這天的周歲宴,家族裡眾多的親戚都遠道而來,為了參與孩子生命裡的第一個生日。
台灣女婿、香港媳婦。
那時,台灣疫情正嚴俊,他們也因此分隔兩地,見不著面,只能每晚視訊一解思念的心情。
疫情使許多人的婚禮亂了陣腳,他們也是,甚至他是否能如期來到台灣都是未知數,所有的一切都在未知裡。只能為他們禱告,祈求一切順利。
他們和我說了許多故事,關於他們所愛的家人,他們的愛情。沒有正規的婚禮宴席,但簡簡單單的登記,一起走走拍幾張照片,也是簡單婚禮裡的小小儀式感。拍照前,是男女朋友;拍完了照,是台灣女婿與香港媳婦。
寫著這些的現在,疫情已到了尾聲;也許,很久以後,他們倆拿出了照片,看著戴著口罩的自己,也想念起從前艱辛的那個時候吧!
ps.謝謝你們送的兩台相機,現在正在綠豆手中,她拍得很開心。
這大概是我拍攝過距離最近的家庭了,同樣居住在三峽北大這個寧靜的小城鎮。
城鎮裡的人們常說,台北大學像是我們的後花園,這話確實不假。每到假日,總有好多小孩和小狗在草地上開心的奔跑;許多家庭,一家一家地鋪上了墊子,開始野餐。
他們一家人對這裡也是再熟悉不過,找到了一片只有我們在地人才知道的秘密草地。
一家人帶著爺爺奶奶玩耍,不論年齡多大,大家仿佛重返童年,開心地嬉鬧。
家,是你們最自在,也擁有最多回憶的地方。
與攝影棚、外景拍攝全家福最大的不同,是全家人在這屋子裡許多的共同回憶,從小到大、從青春歲月到年老。
以及,家,對於你們來說,有著什麼特別意義?
紀錄下你們一家人,在家中的生活點滴,習以為常,卻珍貴的日常。
原本擔心會下大雨的天氣,卻在一陣毛毛細雨之後,天空的雲開了,露出了陽光。
拍了張窗外天空的照片,傳了給她,「太陽出來了,可以放心過來囉…」。
每一次在台北大學拍攝,總能輕易拍到簡單乾淨又舒服柔和的照片。
也許校地不大,卻有著許多適合拍攝的元素,草地、樹林、湖泊、街道…並且,沒有任何與之不協調,破壞了畫面美感的人工設施。
「我喜歡收到花時,幸福的感覺」,她說。
這也是她開始學習花藝的初衷,希望讓每個收到花的女孩都感受到這份幸福。電話裡聽她這樣說著,仍有些模糊,並不完全明白,直到拍攝的那日,到了她的工作室,才真正懂得了。
下了車,在門口迎接我的,除了她,還有身邊她的男朋友。拍攝過程中 ,他全程陪同,溫柔細心的照料著一切。我們一邊拍攝一邊閒聊,她才緩緩道出:「我開始學習花藝,有這間工作室,都是因為他。」
在台灣,他們沒有舉辦婚禮儀式,於是乎,想在結婚登記這天也拍些婚紗照,像是也有了個小小的儀式感。
先生是印度人,因為必須簽名的緣故,頭一次寫下了他的中文名字,古善迪;外國人要寫中文總是覺得有趣,不像寫字,更像是在畫一幅自己也看不懂的抽像畫。
也許正如同他們倆的婚姻,因為不同的文化,而有了許多有趣的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