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想像把牛頓、愛因斯坦還有很多聰明的科學家放在同一班會怎樣嗎?

情人節的凌晨,小鬼發燒送進急診,
住院6天期間,在親子天下雜誌中看到的其中一篇文章引起我很多共鳴。

其中的2段話:
*基礎教育就是在訓練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,
它是基礎教育的內涵,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。

*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(R. M. Hutchins)有句名言:
「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,而是為了培養公民。」
培養公民即為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的概念延伸,是一種公民素養。
所以現代的教育,基礎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公民,要先博雅、再學技藝,要先做社會公民、再去選擇專業。

但台灣的教育卻是本末倒置了,
大部份的人讀書,不知道理由為何,目標為何。
因為要有好工作,所以要考到好學校;因為要考到好學校,所以要認真背書。
高中時期,曾有個住家附近的國中同學跟我說:
再繼續考個大學或二專吧..補習班老師說,多讀個大學.二專,
以後薪水每月多個3-5仟塊。

我不知道他現在的薪水是否有多3-5仟塊,
但我知道,我比他更早找尋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,
現在的我是自在的、清楚的、有目標的..

親子天下全文內容:

專訪朱敬一:為什麼應該實施十二年國教?
作者:江昭青 出處:親子天下

除了「解除升學壓力」的逃避性理由外,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延長國民義務教育到高中,有沒有什麼「積極性的必要與理論基礎」?

基礎教育在歷史上的演變很有意思,以中國為例,早期的小學或私塾多半是私立的,現在反而多數的基礎教育是公立的。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改變?主因在社會變化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十六到十八世紀時期,社會互動已變得複雜,開始有了很多法治的需求,政府要管的事情也愈來愈多,於是從一個「帝力於我何有哉」的社會,變成「老大哥無所不在」的社會。因社會複雜度增加,對互動的細緻度也有更多需求,這個需求就是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。

基礎教育,人民的基本權利
基礎教育就是在訓練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,它是基礎教育的內涵,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。意即你若不懂得加減乘除、你沒有常識、你不懂民主、不懂得尊重別人,在社會上就難以生存下去。因此政府必須「普及」基礎教育,這是人民的基本權利。

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(R. M. Hutchins)有句名言:「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,而是為了培養公民。」培養公民即為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的概念延伸,是一種公民素養。所以現代的教育,基礎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公民,要先博雅、再學技藝,要先做社會公民、再去選擇專業。

其實社會分工愈來愈細之後,無所謂及早進入專業的問題,太早進入反而無助於宏觀的了解。例如太早進入電腦維修的技術,反而不知道電子科技發展的大藍圖,可能目光如豆、無助於自我實現。所以先廣博而後專精,在這時代是好的。

為什麼要延長國民教育?十九、二十世紀之後,社會更複雜了,社會化的期程也必須拉長,了解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的期程也要拉長。你本來只需要了解一點加減乘除,現在還得懂一點電腦科技等等,才能在社會上生存,這也是你的基本權利。

此外,如今我們的社會經濟財力已容許延長。以前很窮的時候,哪有時間及能力去做九年國教?也不可能有殘障坡道(雖然殘障者也有人權,還是得配合足夠社會財力才能落實)。如果滿街牛糞,哪來的殘障坡道?基礎教育再拉長,然後開始專業技藝的、謀生的、專精的能力。做到這一步,才符合「人本」的自我實現。這就是國民基本教育需要延長的原因。

學習一種不露鋒芒的處世哲學
學習公民教養的社會化過程其實也是種「和光同塵」的教育。「和光同塵」是老子的話:「和其光,同其塵,挫其銳,解其紛」,指的是一種不露鋒芒的處世哲學。

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曾有一例。有次校方錄取一位黑人,卻不錄取另一位成績更好的白人學生,被白人學生控告涉及另一種「種族歧視」。結果校方回應,指哈佛法學院要訓練的律師,出來要面對什麼樣的人都有的社會,不能讓學生處於一個溫室的環境,周遭同學都是年薪所得一百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出生。在那樣的法學院裡,根本不可能了解一個年薪不到一萬美元的人是怎麼想事情、怎麼生活的,這樣的人怎麼能在真實的社會裡做律師呢?

這就是「和光同塵」的意思,你要在能反映社會真實的樣本裡,才能社會化。即使是哈佛這種精英教育,都有這樣社會化的要求。

精英托兒所沒辦法被合理化
精英教育會出現在哪裡?一定是在專業教育之後。沒有人會反對精英大學,沒有人會反對哈佛大學的存在,但我不認為應該接受精英托兒所。這沒辦法被合理化。在訓練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的過程中,有什麼好精英的?有什麼東西值得在這「基本」階段精英?

我認為只有自我實踐的典範才叫做精英。人被社會化的過程中,不是在自我實踐,到了專業的層次才有所謂的自我實踐,因此我們會同意有諾貝爾獎,有專業領域的競逐。

台灣的情形當然很特別。我自己是建中畢業的,若講建中要一般化,很多人都會反對。這是一種「類科舉」的文化傳承,我尊重這種文化。但若要維持建中、北一女的存在,教育部可能仍須維持一種集中考試的方式,那麼少數的孩子就會為了要進明星高中,為基測得高分而補習「基本溝通技巧、共同文化價值」,我很難接受這種情形。

而且,你能想像把牛頓、愛因斯坦還有很多聰明的科學家放在同一班會怎樣嗎?牛頓可能會因競爭壓力太大而不敢去想運動定律的問題。貝多芬、莫札特、海頓若在同一班,海頓大概都寫不出曲子了。

整個教育是被考試給弄壞的
很多家長也擔心,如果沒有類似聯考的機制存在,教育水準就會變差,其實整個教育恰恰是被考試給弄壞的。回過頭來說,我不覺得「基本溝通技巧」、「共同文化」價值需要考滿分。把小孩磨到三百題只能錯一題,讓小孩熟練到這種地步,他一定缺少野性,或者野性被壓抑,這對孩子是不好的。

全世界目前只有台灣和中國大陸,只有我們這種「類科舉」的國家,對國中生還保留全國性的升學考試、做全國性篩選。我不反對高中畢業後有像美國SAT的全國性考試。因為孩子十八歲,成年了,懂得自己選擇,明星大學也自然形成。

多數進入明星高中的孩子並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,而是父母的期待,十三、四歲的孩子有什麼好選擇的呢?他還沒到獨立思考、有能力選擇的階段。如果沒有能力選擇,就無法自我實踐,換句話說,也就沒有所謂的「精英」之可能與必要。

我們如果要推十二年國教,一定要抓著一個理念:「十二年國教是社會化的延長」,它是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的延長。

但之前要做些準備,包括拉近高中、高職的差距,包括學費的差距等等,也可能要設計很多綜合高中,將來在分發上才便利,也才能使國中教育正常化。
而什麼是正常化?和光同塵而已矣。

http://parenting.cw.com.tw/web/docDetail.do?docId=1600

 

發佈留言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