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攝影雜感】攝影師的三個階段

這話題以往已聊過許多,但好像也好久不曾再提起過,於是就想再更深入的聊聊吧。雖然也知道這話題確實有些艱澀難懂。

過去曾帶過的學生裡,雖然大部份本來就已是職業或兼職攝影師,但要突破某一個階段,使自身的作品具有個人風格,尤其是辨識度極高的攝影風格,確實是有相當程度的困難。大部份,還是只能停留在模仿,於是一直原地打轉。

教學的過程裡,我也很少談論到技術,因那是最簡單學、也最容易取得的。網路資訊的發達,我想也不需在這花費太多時間了。同樣一句老話,技術夠用就好,當需要什麼,網路上就有了。更不用說器材的好壞,那簡直是最不重要的東西了,其實我也不清楚還有多少人不了解這點?器材和技術一樣,夠用就好。並不是每個攝影師或每個拍攝題材都一定要最高檔的器材不可的。相反的,有時器材太好反而是種限制。

這即是第一個階段,技術。只是很遺憾的,似乎大部份人都需要在這階段停留很久。

這階段需要非常大量的拍攝,無時無刻的拍攝。尤其,從自身的生活、周遭的朋友家人拍起。將所有技術都熟練,熟練到已成為本能反應,拍攝時已不需再思考技術(如構圖、光圈、快門)為止。

但有許多攝影師,其實很少拍攝自己的生活,攝影只是賺錢的工具。賺錢固然重要,但卻也是把自己一直局限在這階段的最大障礙了。

因為大量拍攝,技術已成了本能反應之後,也就開始對目前的狀態感到疲乏與厭倦了,想要尋找不同於以往的東西。於是,自然而然的進入了第二個階段,觀念

觀念,是最難學的,網路上也鮮少這類資訊,每一種觀念也只代表了某類風格或方向,不見得適用於所有題材及所有人。於是過往教學的過程裡,也將極大篇幅放在這部份。

後來,幾位學生在兩三年的時間裡突飛猛進,當然也有許多仍是只能在原地打轉。當中最大的差異點所在,大量閱讀。閱讀,且需要大量,這即是最大關鍵。

閱讀不僅限在書本,攝影集、電影、繪畫、音樂…所有藝術範疇都是。所有能使我們感知並探尋生命意義,與這世界、周遭所有人們接觸、連結的關係。最後會陷入無止盡迴圈的思考與探索,我為什麼而拍?

包括所有感興趣的知識、書籍,可能是心理學、科學、神學…和攝影毫不相干的的知識範疇。

這個階段,腦袋會轉個不停,永遠無法停止,因為…找不到答案,且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(而這答案絕對不會是賺錢)。

許多攝影者進入不了這個階段的主因,是因為根本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。

只是簡單的因為,一切都得從「大量閱讀」開始。如果不閱讀,就無法從最淺層的問題開始探尋,然後再深一層、再更深一層,直到問起自己這個問題,我為什麼而拍?

如果連自己為什麼而拍都不知道,又如何為別人拍呢?而當知道了攝影對自己是如何重要,也就絕對將每一次的拍攝責任與壓力最大化了。

找到了答案,也就自然而然的,個人風格已經鮮明的形塑。那無法強求,就是在某一天,它就這麼突然的出現了。

但到了某天,又開始鬼打牆了,因為無止境的自己模仿自己,無法跳脫,也無從突破。

因為第三個階段,是感受。感受關於生命的所有一切,生與死、愛與恨…所有與生命有關的一切事物。並且,手上的這台相機,即是找尋這一切答案的工具,因為也早已習慣了使用這台相機去感受所有周遭發生的一切,以及生命本身。而這個探索,大概是永無止境的吧?找到了一個答案,卻同時也冒出了另一個問題;又再找到了這個答案,又有了另一個問題。更令人困擾的是,找尋到了最後,發現,大部份的問題都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。

但這卻是極其美妙又精彩的過程。感受到了什麼,於是探索;因探索又感受到了什麼,又再探索…每一個攝影者感受與探索的過程都不同,答案也不同。這時候,答案是主觀的,客觀並不存在。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經歷都不同,於是過程與答案也就不同了。

從拍攝別人的過程裡找到了自己的答案;也從自己的答案裡繼續探索著這之間的連結。

攝影,成了自我探索的旅程,然後化成了一幅幅精彩的照片。

.
.

更多《攝影雜感》系列文章:
http://www.yingchiwu.com/category/self-photo/photographic-essays/

.

發佈留言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