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攝影雜感】思考

楊照先生在FB裡一則關於「思考」的文章:

有人問我「思考」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我指控台灣的教育使得孩子不會「思考」?卑之無甚高論,「思考」不過就是「多想一點」的意願與習慣。我女兒三、四歲的時候,聽到我和她媽媽談話中說到了「沒有錢了」,她理所當然地反應:「那去提款機領啊!」我們都笑…

Posted by Yang Zhao on Wednesday, March 30, 2016


「思考」這問題,
在攝影教學的過程裡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。
大部份的學生在開頭的前半年,
每一次的拍攝都有大幅的成長,
但卻不約而同的在半年後,全部停滯了,
而且花了非常長的時間,才能夠再有些微的進展。

深入探究後才發現了根本問題,
我們這一整代人,在這教育環境下荼毒太深了。

Read More →

【形象攝影】Study in Taiwan

專案攝影,Study in Taiwan

 

這天各個不同的國家,
不同的膚色、不同的服裝、不同的文化,
一起吃著台灣小吃,台灣文化的演出,
看著他們時而疑惑,時而驚訝或興奮的表情,
很有趣的一刻。

Read More →

【影像日記】風格這回事

從小,我們就被無形的圍籬框架住,
老師總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標準答案,而標準答案只有一個,
不需去思考,答案就在黑板和教科書上。

今晚婚禮拍攝的討論裡,
新娘問到了何謂風格這問題,因她工作也有著類似的難題。
李安說:「風格是給那些沒有風格的人討論的事情。」
其實都是回歸到我們這一整代人從小到大的教育。
人們也按照這樣的思維給了標準答案,
你屬於什麼風格?說不出個名字就不是風格了嗎?
李安的風格叫什麼名?梵谷的風格又叫什麼詞?
那些風格的名稱不是只是讓那些不懂的人方便區分而已的嗎?
什麼時候開始,顛倒了。

生命的風格又何嘗不是如此,
許多的觀念、想法、價值觀,都有一個標準答案,
包括做事的準則。
如果和別人不同,就是你錯了。
也許,是其它人都錯呢?

每一件事的深入思考,
形塑出了每一個人不同的風格,
攝影風格、做事風格、生命的風格…
只是人們總習慣將這些冠上個名詞以方便歸類,
卻不知,這是將它框住了,也阻檔了,
當框住了,還有風格嗎?
每一個人都如此的獨特,與眾不同,
事情也不只一體兩面,而是許多面,
標準答案也應當不只一個了
風格也僅這數十種的分別嗎?那多麼可惜。

世界如此廣闊,宇宙也碰不著邊界,
跳出自訂的框線,可以有無限次的全新世界,
只是用何種方式去看待而已。

20150906

【華德福】2014冬季季末慶典

華德福,教育,親子,活動紀錄,校園紀錄,兒童寫真,親子寫真,自然風格,底片風格,季末慶典

季末慶典孩子們舞台上的賣力演出,
舞台下低年級小學弟妹們時而專注觀看,
時而哈哈大笑…

台上十數分鐘的表演,
不知花了他們多少時日的用心準備。
很難想像,六年級的孩子,
得以有如此的演出水準與從容的自信。

Read More →

【華德福】忘了什麼汽球?

華德福,教育,親子,活動紀錄,校園紀錄,兒童寫真,親子寫真,自然風格,底片風格,

今晚華德福的季末慶典,小鬼的學校,
在慶典開始前,孩子們齊力做慶典佈置的汽球,
一時間忘了是什麼汽球…

每個孩子的雙手都沾白了,
眼神的專注,
一點也不馬虎。

一開始時,孩子們用盡全力將汽球吹起,
不過當然最後還是得出動爸媽們幫忙。
一桶一桶的白膠在每一桌上準備就緒,
孩子們專注的神情,卻讓爸媽們捨不得幫忙了,
整個大房間裡,沒有太多玩鬧的聲音,
此起彼落的「再來要怎麼做」的詢問聲。

雙手沾滿了白膠,
也充滿了成就感。

Read More →

【華德福】生活.教育.華德福

去年的這個時候,小鬼上小學了,從幼稚園來到了新學校。
那時,我和JC跑了許多地方,看了很多學校,也問了一些人,
因為我們對台灣的教育方式,總有許多的不信任,
書唸得好,考試高分,並不代表一切,
學校教育,更重要的,是品格,並協助他「找到自己」。

和許多來拍照的年輕朋友聊過,
發現大部份人其實對自己的人生是一知半解、毫無方向的,
有許多已唸到了碩、博士,問他們為何選擇現在這科系?
得到的回答大部份是,就剛好考到啦…我媽叫我唸的啊…
這真的是件很遺憾的事,但問題並不在他們本身,
而是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出了非常大的問題,
以及所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的偏差,
深信全力苦讀,考試高分,上了好學校,高學歷,未來人生就有好成就,
但離開學校之後,卻是一片茫然,不知所措,
因為他從來未曾主宰過自己,從沒為自己活過,
當然,更不會知道自己為何而活。

Read More →

你能想像把牛頓、愛因斯坦還有很多聰明的科學家放在同一班會怎樣嗎?

情人節的凌晨,小鬼發燒送進急診,
住院6天期間,在親子天下雜誌中看到的其中一篇文章引起我很多共鳴。

其中的2段話:
*基礎教育就是在訓練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,
它是基礎教育的內涵,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。

*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(R. M. Hutchins)有句名言:
「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,而是為了培養公民。」
培養公民即為「基本溝通技巧」和「共同文化價值」的概念延伸,是一種公民素養。
所以現代的教育,基礎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公民,要先博雅、再學技藝,要先做社會公民、再去選擇專業。

Read More →

教育.台灣.世界

文章摘自 陳之華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yolanda-chen/article?mid=9252&prev=9310&next=9216&l=f&fid=26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在芬蘭東西南北大城小鎮的奔波訪談之中,每回都能聽到第一線的教師,
以 及各專業領域教育研究機構的學者們等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強調:
「小國如我,不能容許社會上出現學習落差與失衡!」
這樣的觀念與想法,在芬蘭能夠說到,做到。每回憶及那一張張懇切、真摯的臉龐,
總會觸動我心深處泛起一陣陣無可平息的感歎與漣漪。
我腦海中好多個畫面不斷湧入,因為想起了所謂「後段班」的孩子們,
小小年紀就已被貼上標籤,有哪些是心甘情願的被歸到那一類?
有多少是制度和師長先放棄了他們?讓他們也逐漸產生了自我放棄的心酸?
如果是制度先放棄了他們,而又期待他們能自謀生路,豈不是把教育的義務,
和日後社會可能要面對的矯正成本,一股腦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擔?
愈想,心中愈是一陣哆嗦與鼻酸。
Read More →